山東省棲霞市有果蔬栽培面積達130萬畝,產業年總收入80多億元,農民收入的90%以上來自于果蔬產業。近年來,該市構建起以標準化生產為基礎、以網格化監管為重點、以信息化追溯為紐帶、以制度化誠信為依托的質量安全保障體系,全市果蔬質量安全水平明顯提升,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。先后被授予“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”、“國家農業(蘋果栽培)標準化示范區”、“中國果菜無公害十強市”等榮譽稱號。
標準化果蔬全民共享
棲霞市牢固樹立“兩個市場、一個標準”和抓標準就是抓果蔬質量安全的理念,在果蔬產前、產中和產后各個環節全面推行國際質量標準,從源頭上實現了果蔬質量的明顯提升。該市按照“高點定標、一步到位,接軌國際、領先國內”的原則,針對果蔬的產地環境、品種選擇、育苗、栽培、病蟲害防治、農業投入品使用等各個生產環節,先后編寫推廣了蘋果、大櫻桃、梨等9種主要果品,白菜類、蔥蒜類等8大類26種主要蔬菜,香菇、平菇等6種主要食用菌的質量標準和技術操作規程,形成了規范完善、全程控制的質量標準體系。同時,以技術推廣促動標準化。該市質監局將果蔬質量標準和操作規程統一匯編成《簡易讀本》,發放到用戶手中,指導其嚴格按照標準化要求進行生產;組建了農技服務專家團,通過現場指導和講座輔導等方式,推廣普及標準化生產知識;充分利用電視專欄、三農服務熱線、信息網站、農村廣播喇叭等渠道,定期發布最新農技信息。通過全方位、多渠道推廣頻振式殺蟲燈、高光效修剪、果實套袋等標準化生產技術,將靠經驗種植的“老把式”變成了標準化生產的“明白人”,加快了標準化技術的推廣進程。在推動的過程中,以典型示范帶動標準化。按照“龍頭企業+基地”、“合作組織+農戶”的模式,點上抓生產基地示范、面上抓合作組織帶動,實現標準化生產由點及面、廣泛推進。目前全市共有19家企業的23個果蔬產品獲得了“三品”認證,20多家果蔬經營企業通過歐洲GAP認證,120多家企業通過了商檢局出口果園注冊登記;全市16個鎮街區均建立了500畝以上的果蔬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,發揮了很好的引領示范作用。把發展專業合作社、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作為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的重要途徑,大力推行農資供應、技術指導、生產管理、質量檢測和收購銷售“五統一”模式,實行標準化生產、產業化發展、規范化運作,確保了果蔬質量安全。目前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637個,其中果蔬專業合作社541個,輻射帶動全市果蔬產業實現標準化生產。
網格化監管無縫覆蓋
按照“職責明確、重心下移、責任前移”的原則,棲霞市以市鎮村為單位劃分監管網格,整合力量抓好網格內農業投入品管理及產品質量檢測工作,做到了事有專管之人、人有明確之責,構筑起了縱到底、橫到邊的監管網絡。以“三制一規”搭建源頭監管網。全面推行農資市場準入制、農資監管部門聯合制和農資監督有獎舉報制,對區域內的農業投入品生產銷售企業實行登記備案管理,由市農安辦牽頭組織農業、質監、工商等部門組成聯合執法組嚴厲查處假冒偽劣等坑農害農案件,設立有獎舉報電話鼓勵廣大群眾依法監督舉報,維護正常的農資市場秩序。出臺了規范性文件《關于加強農資市場規范化建設的意見》,將農資市場監管劃分為市區、鎮區、村級和社區四級網格,明確規定工作重點、具體責任和保障機制等,始終保持農業投入品監管的高壓態勢。以“三位一體”組建質量監測網。堅持基地自檢、市場抽檢、行政監測相結合的原則,整合農業、質監、工商等部門及部分龍頭企業檢測資源力量,成立了市農產品質檢站,在各鎮街區設立了檢測點,在基地、市場和相關企業設立了檢測室,對種植管理、銷售流通等各環節進行全過程、無縫隙檢驗檢測,形成了上下相連、三位一體的質量安全檢測網絡。還以“六個統一”構建農資配送網。鼓勵支持市供銷社、郵政三農配送中心等農資企業,通過新建、改建和加盟等方式,在各鎮街區和重點村設立直營連鎖店,實行統一采購、統一配送、統一價格、統一管理、統一標識、統一服務“六個統一”,形成了覆蓋市、鎮、村三級封閉運行的放心農資配送體系。
信息化追溯全程公開
棲霞市圍繞實現果蔬全產業鏈信息透明化的目標,積極建立果蔬生產流通的數據采集、標識和查詢系統,努力為消費者提供詳細準確、清晰透明的產品安全信息,實現了“從田地到餐桌”、“從生產到銷售”的全過程信息公開。一是建立生產管理檔案,實現源頭可追溯。對全市所有獲得質量認證的果蔬基地進行了登記備案,建立規范統一的生產管理制度、日志和檔案,做到了全過程有據可查。對其他果蔬生產基地,由各村技術員記錄病蟲害防治等關鍵環節的信息,確保能夠有效查詢生產環節的信息。二是打造物聯網監管平臺,實現全程可追蹤。以果蔬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為依托,探索建設了以ERP系統和可追溯系統為載體的“物聯網信息化監控管理平臺”。其中,利用可視系統對產品生產、加工、儲藏等環節進行視頻監控,實行各環節透明化管理;利用環境數據采集系統對生產基地、存儲倉庫和加工車間的環境溫濕度、光照強度等數據進行實時監測;利用GPS對運輸車輛進行跟蹤定位,實時監控貨物位置、車廂內溫濕度等情況,實現了各環節的實時監控。三是開通電子查詢系統,實現信息可查詢。在棲霞蘋果網開通了“棲霞蘋果”產地證明商標查詢體系,將全市果品貯藏、經銷業戶納入數據庫平臺,消費者可進行免費查詢、驗證和評價,評價結果直接反饋到系統監督平臺,為執法監管提供依據;在部分果蔬龍頭企業和合作社應用了二維碼防偽識別溯源系統,消費者通過登陸該企業或合作社網站,輸入產品包裝上的二維碼即可查詢到產品相關信息。
制度化誠信自覺轉變
按照“政府推動、市場引導、企業自律、社會參與”的思路,從健全制度機制、規范誠信行為入手,逐步構建起以市場需求為導向、龍頭協會為主體、農戶參與為基礎的質量誠信體系。首先,建立分類教育培訓制度。區分不同企業、不同合作社、不同的農民群體,以“3·15消費者權益日”、全國“質量月”等群眾性活動為載體,采取專題培訓、現場咨詢等形式,有針對性地開展宣傳教育培訓活動,推廣質量誠信先進經驗和做法,宣傳失信行為社會危害,營造“誠實守信、以質取勝”的良好氛圍。其次,建立分工培育創建制度。企業和中介層面,充分發揮農業、質監、工商等部門作用,集中篩選了一批果蔬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,幫助引導企業完善管理制度,提升產品質量和信用水平,先后培育創建“守合同重信用”企業43家、消費者滿意單位39家、示范合作社34家。社會層面,由宣傳部牽頭,在全市連續三屆開展了棲霞好人評選活動,形成人人靠質量創市場、以誠信贏市場的良好氛圍。再次,建立分級評價獎懲制度。以組織機構代碼實名制為基礎,整合各部門質量信用信息,為果蔬企業、合作組織和農資經銷業戶建立了質量誠信檔案,分A、B、C、D四個等級,實行分級監管、動態管理。對信譽好的給予扶持和鼓勵,并大力宣傳表彰;對失信和具有不良記錄的予以警示或限期整改,并列為重點監測檢查對象。目前全市共評定A級單位421戶,B級21戶,C級3戶。